金管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38家國銀的貸款總額已達驚人的42兆7,601億元,較上月增加1,640億元。然而,這一增長幅度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增幅僅為去年9月的一成六(下降了83.5%)。專家指出,這可能是信貸市場進入“寒冬”的前兆。
根據最新統計,今年2月份的貸款余額僅增加了1,639.82億元,與上個月相比增幅大幅減緩。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侯立洋表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 農歷春節影響:許多民營企業在節后借款到期就不續借,導致放款額度只增長了169億。
- 公營企業還貸:部分公營企業在2月份進行了大規模的還款操作,使得對公營企業的貸款余額減少了27億元。
- 不動產市場降溫:購置不動產貸款增幅放緩,僅增加了250億元,與去年9月相比下降了83.5%。這表明央行從去年開始實施的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已經生效。
在各類放款中,周轉金(用于企業日常經營)的增量僅為1,216億元,比上個月減少了近兩倍;但企業的投資貸款卻有所增加,單月增幅達到了108億元。侯立洋解釋稱,周轉金減少是因為許多企業選擇提前還款或清償到期債務,而投資貸款增長則是由于幾家海外企業的大額借款需求。
2月份放款增量最大的三家銀行分別是:
- 臺灣銀行增加788億
- 中信銀增加674億
- 臺新銀增加230億
存款方面,第一商業銀行(一銀)增加了815億元,國泰世華銀行增564億元以及花旗臺灣的489億元。
這場信貸市場的“寒冬”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未來趨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