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各地將在未來幾個月迎來一系列關鍵性的選舉,盡管各國競選活動主要聚焦于國內議題,但美國關稅政策卻在多數選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布對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所有貿易伙伴征收報復性關稅。雖然特朗普在9天后的4月9日宣布暫緩執行該措施90天,但這并未消除市場的緊張情緒和不確定性。
澳洲本星期六(5月3日)將舉行大選,生活成本問題成為焦點。隨著國際學生大量涌入推高住房價格,執政的工黨承諾限制今年新生國際學生的數量至27萬人,而反對派自由黨的達頓則主張設定更低的24萬上限。
然而,多項最新調查顯示,澳洲民眾對特朗普持負面態度,并更傾向于支持穩定政府,這直接影響了達頓的選情。近七成受訪者認為特朗普的政策對澳洲不利,35%搖擺選民明確表示因特朗普的影響而減少對達頓的支持。
韓國6月3日也將迎來總統選舉,經濟問題成為首要議題。蓋洛普民調顯示,48%的受訪者將“經濟恢復與振興”視為下一任政府最緊迫的任務。
面對美國可能征收25%關稅的威脅,包括汽車和半導體等關鍵產業在內的韓國出口導向型經濟正面臨嚴峻挑戰。韓國資本市場研究所研究員張寶成分析說:“從長遠來看,高額關稅可能會破壞韓國工業格局,導致制造業從韓國轉移至美國,從而引發就業問題。”
日本則將在夏季舉行參議院選舉和東京議會選舉,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成為首要應對任務。美國加征關稅對支撐日本經濟的重要產業如汽車、鋼鐵和鋁業造成巨大沖擊。
日本首相石破茂將此形容為“國難”,并成立特別談判小組與美方進行磋商。
菲律賓則將于5月12日舉行中期選舉和地方選舉,但特朗普的政策幾乎沒有對當地選情產生影響。學者指出,只有當關稅直接影響民眾經濟困境時,它才會成為重要議題,而目前的關鍵在于沒有候選人對此有清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