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期祭出的32%對等關稅措施,讓臺灣經濟關係陷入緊張。賴清德總統今日再度透過社群平臺「X」表達立場,強調臺灣不打算採取報復性關稅,而是從雙邊「零關稅」談判開始。然而,這個舉措能否獲得美國的青睞,還是一個大問號。
越南是最早向美國提出「零關稅」要求的國家之一,但白宮貿易顧問納瓦洛(Peter Navarro)卻直言不諱地表示,即使越南將所有關稅降至零,仍難逃被美國繼續施加其他制裁措施的命運。這讓賴總統的「零關稅」主張蒙上一層陰霾。
清大助理教授何志勇在臉書上發表文章,深入剖析川普政府的貿易策略。他指出,川普所倡導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實際上是一種以牙還牙、針鋒相對的做法。英文中的「reciprocal」常被翻譯成「互惠」,但其本質更接近於雙方互相尊重且公平交易。
何志勇進一步解釋,川普認為唯有確保貿易平衡,才能避免美國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而所謂的「公平」,就是要求各國將關鍵產業搬回美國本土生產,譬如臺灣的半導體業等。
何志勇強調,在川普眼中,關稅僅是達成目標的工具,而非最終目的。他直言,如果賴政府單純指望通過「零關稅」來改善雙邊關係,恐怕只會徒勞無功。關鍵在於能否滿足美國要求,將產業遷回本土。
川普視拯救美國經濟為己任,他希望透過貿易協議確保「美國製造」(Made in USA)成為全球主流。何志勇指出,在這種背景下,各國若想爭取與美國談判,必須拿出更實質性的條件,而非僅靠口頭承諾。
面對來自美國的壓力,賴政府未來在貿易協商中如何應對,將成為一大挑戰。而川普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再次強調關稅是一種「藥方」,各國若想解決問題,必須付出高昂代價。這番言論無疑讓臺美之間的緊張關係更加白熱化。
隨著川普政府持續施壓,賴清德總統所提出的零關稅方案能否獲得美方青睞,仍充滿變數。臺灣未來在貿易談判中的表現,將直接影響其經濟命脈與國際地位。如何在風暴中尋找出路,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透過專家的剖析和現狀分析,可以預見臺美之間的貿易關係將會更加複雜多變,未來充滿未知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