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女性普遍比男性活得更長,這一現象令人矚目。在美國,女性平均預期壽命約為80歲,而男性則僅有75歲。無論居住地、收入水平還是其他眾多因素如何,這種趨勢始終不變。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病學教授丹娜·杜巴爾博士指出:“不論在饑荒時期、疫情爆發期間或是食物短缺的情況下,女性的壽命普遍更長。”然而,盡管這一現象廣泛存在,其原因卻撲朔迷離。南加州大學戴維斯老年科學應用研究和管理學院副教授貝倫斯·貝納永表示,雖然女性整體壽命較長,但她們健康的年數往往比男性少。“到了晚年,女性的身體狀況通常不如男性。”她指出,“特別是在絕經后,女性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和阿爾茨海默病。”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女性特有的XX性染色體可能對壽命產生影響,盡管具體機制尚不清楚。杜巴爾的實驗室在2018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具有不同性染色體和生殖器官組合的小鼠中,擁有XX染色體且帶有卵巢的小鼠壽命最長;其次是同樣擁有XX染色體但攜帶睪丸的小鼠。而XY染色體的小鼠則壽命較短。
杜巴爾教授說:“第二個X染色體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延壽效果。”盡管目前尚未對人類進行類似研究,但她認為這些發現或許能夠應用到人類身上。“畢竟,人類和小鼠擁有相同的激素、性染色體以及相似的生殖系統。”
雌激素等性激素的作用也在科學家的研究范圍之內。貝納永教授表示:“有可靠數據表明,在更年期之前,女性免疫系統的功能往往比男性更好。”因此,男性對感染的反應通常較差,“這反過來又可能導致壽命縮短”。據她介紹,男性死于敗血癥的可能性也高于女性。
2017年的分析發現,絕經較晚(50歲以后)的女性比早絕經的女性活得更長。當雌激素水平下降時,如在更年期期間,女性免疫系統似乎會減弱。“一些絕經前不那么常見的疾病,在絕經后女性中的發病率可能會接近或超過男性。”
杜克大學老齡化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心理學家凱爾·博拉薩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性別壽命差異的關鍵之一。例如,女性吸煙或酗酒的幾率通常低于男性,而這些習慣對死亡率影響顯著。
此外,女性更傾向于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動,比如系安全帶和定期體檢,并且她們也更加注重社交生活。“這種行為使她們免受孤立和孤獨帶來的傷害。”博拉薩指出,“2023年的分析發現,與男性相比,女性死于藥物過量或自殺的可能性較低。”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社區健康科學教授村松直子表示,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上,戰爭、槍支暴力等問題對男性的負面影響更大。在新冠疫情期間,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研究表明,他們更有可能從事接觸病毒的工作,如食品加工或建筑行業。”此外,“無家可歸或被監禁”的情況也影響了他們的生存機會。
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環境健康科學副教授艾倫·科恩表示:“所有這些因素的組合決定了壽命差距的存在。”
盡管存在一些可控因素(例如飲酒、吸煙和飲食),但目前尚不清楚改變這些行為對延長壽命有多大的效果。博拉薩教授強調,“我們需要進行隨機對照試驗,梳理出哪些措施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