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印第安納州的稀土磁鐵生產工廠紛紛轉移到中國,當時正好迎來了汽車、半導體、戰鬥機和機器人等產品對磁鐵需求的大爆發。如今,美國正在為這場「供應鏈大逃亡」付出代價。
2019年,中國宣布對稀土出口實施限制,令全球產業陷入震驚與焦慮之中。而現在,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加劇,這種影響變得更加嚴重——美國的汽車製造商正處於斷供邊緣!
中國在稀土礦業和加工方面擁有巨大的競爭優勢。這些產業幾乎不需要承擔高昂的環保合規成本,並且政府無限預算支持大型工廠建設。此外,全國有39所大學設立了稀土化學專業,而美國卻沒有類似的教育資源。
中國還掌控著全球絕大部分重稀土精煉產能(超99%),這些稀有金屬對於製造耐高溫、抗電場磁體至關重要。這意味著在高科技領域,美國越來越依賴中國的供應。
回溯到2010年中日領土爭端期間,中國對日本實施了兩個月的稀土禁運,引發了全球對其主導地位的高度關注。此後,多屆美國政府嘗試重啟本土產業,但進展緩慢。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芒廷帕斯的唯一稀土礦曾在1998年因環保問題關閉,直到2017年才重新開採。然而,該礦仍將分離後的稀土運往中國進行深加工,因為當地加工成本極低。
一家位於新英格蘭地區的新創公司鳳凰尾礦(Phoenix Tailings)正嘗試填補這一空白。利用廢棄礦渣提取金屬,鳳凰尾礦在麻薩諸塞州伯靈頓設立了工廠,四臺大型機器每三小時可產出約3公斤的純金屬錠。
該公司首席技術官小托馬斯·比利亞隆表示:“眼下這就是一場賽跑。”鳳凰尾礦正計劃擴大生產規模至200噸/年,但即便如此,仍遠不及中國工廠一個月的產量。
對於美國而言,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將需要長期而艱巨的努力。從提高本土生產能力到開發替代材料,每一項進展都至關重要。然而,在這場全球科技競賽中,時間就是金錢,每一步都要爭分奪秒。
隨著中美貿易戰持續加劇,美國汽車製造業和其他高科技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稀土供應斷裂風險。鳳凰尾礦等新興技術或許能為解決這一問題帶來希望,但距離實現大規模替代中國供應還有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