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郊外的一角,一家家族鞋業公司 Keen 即將開設新工廠,這場面宛如夢想成真!然而,背後的故事比表面上看起來複雜得多。
川普政府一直倡導的「美國優先」經濟願景終於見到實質進展——這是製造業復興的希望象徵。然而,基恩的新工廠揭示了當今美國製造業面貌的一個更真實、更複雜的故事。
該工廠僅有24名員工,嚴重依賴自動化技術,包括融合鞋底和裝飾材料的機器人系統。這標誌著商品製造方式的根本轉變——從勞力密集型產業轉向資本密集型高科技企業。
「美國的勞動成本非常高昂,」Keen 首席營運官哈里·佩魯馬爾(Hari Perumal)解釋道。「與亞洲工廠相比,人工成本高出約10到12倍。」
面對這個挑戰,基恩公司在2010年找到了解決方案——當時中國成本上漲迫使公司開始國內生產。如今,這一決策為公司提供了一些緩衝,以應對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
然而,製鞋業依然與龐大的全球供應鏈緊密相連。絕大多數鞋類仍在亞洲手工完成,美國每年進口數十億雙鞋。為了使國內生產變得可行,基恩公司在自動化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使得肯塔基工廠僅需海外所需勞動力的一小部分即可運作。
「我們在美國生產產品非常經濟、高效,」佩魯馬爾先生自豪地說。「關鍵是利用大量的自動化技術,從設計到材料和製造過程的每一步。」
製鞋業的回流面臨著巨大挑戰,不僅對Keen如此,也對其他品牌如耐吉、阿迪達斯和安德瑪等公司也是如此。事實上,基恩只有約9%的鞋子是在美國組裝的。
隨著二戰後美國工廠大量生產鞋子、汽車和家用電器,製造業曾是數百萬人的職業支柱,協助建立了強大的中產階級。然而,20世紀末全球化的加速讓許多產業遷往海外,尋找更廉價的勞動力和寬鬆的監管環境。
如今,美國銷售的鞋子約99%來自進口,主要來自中國、越南和印尼。國內鞋類製造生態系統極不完善——僅有約1%的鞋履是在美國製造的。
Oka Brands 是少數仍在美國生產鞋履的公司之一。「這不是一個能夠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Oka Brands 執行長Pepper Harward深知這項挑戰。
為了購買鞋底的泡沫和PVC材料,Oka Brands 嘗試利用汽車行業的供應商網路一種非常規但必要的解決方法。對於像Keen 和 Oka這樣的公司來說,在美國生產鞋履需要耐心、投資和創新。
問題在於,現行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能否促進製造業的大規模回流?哈沃德先生表示,關稅確實增加了人們對本地製造業的興趣,但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可能需要10年相當高的關稅才能激勵人們去做這件事,」他說道。「即便如此,行業實際上可能只有約6%的產量會回歸美國本土。」
對於已經在美國生產鞋類的公司來說,現代製造業的現實是,很難簡單地扭轉數十年的全球化進程。
基恩的新工廠並不是回歸過去的標誌,而是讓我們看到了美國製造業的未來——科技與傳統的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