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新加坡正式實施一項前所未有的法律——《防止詐騙法》,旨在打擊日益猖獗的網絡騙局,保護無辜受害者免受巨額損失。根據這項法律規定,警方在懷疑某人遭遇詐騙時,有權直接控制其銀行賬戶,并暫停所有資金轉移。
許多市民曾因接到騙子的恐嚇來電而驚慌失措,在多次警告無效后,當局終于決定出手干預。新法出臺前,盡管警方一再提醒,受害者往往仍固執地拒絕相信自己被騙,導致財產遭受嚴重損失。這一法律旨在打破這種惡性循環。
然而,這項極具爭議性的法案自年初提出以來便引發了不小的風波。一些議員質疑其侵犯個人財產權利的合法性,并擔心執法機關會濫用權力。盡管如此,《防止詐騙法》還是在立法者的支持下順利通過,成為反詐斗爭中的重要武器。
新加坡近年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網絡詐騙浪潮,2024年的損失金額飆升至驚人的11億新元(8.6億美元;6.3億英鎊)。政府誓言要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來遏制這一危機。根據新法律,警方有權命令銀行凍結潛在受害者的賬戶,并禁止任何資金轉移操作。
警方甚至可以限制受害者使用自動取款機和信用卡服務,在極端情況下直接干預其日常財務活動。雖然內政部強調,合法的開支需求(如支付賬單)仍然可以獲得批準,但最終決定權完全掌握在執法機關手中。
“30天封鎖令”更是將新法推向風口浪尖:警方每次最多可以控制銀行賬戶長達一個月,并視情況延長至五次。這一前所未有的措施引發了公眾對政府過度干預的擔憂。
批評者認為這項法律缺乏問責機制,擔心可能出現濫用權力的風險。今年1月,在議會辯論中,一些議員建議允許公民選擇不參與該法或提名其他人員代替當局凍結交易。但支持者堅稱,《防止詐騙法》是保護受害者免受巨大損失的最后一道防線。
據統計,新加坡的詐騙案件數量從2020年的約15,600起激增至2024年的逾5萬宗。常見的騙局包括求職、投資和電商欺詐,其中不少受害者甚至被卷入了長期的情感陷阱中。
面對嚴峻形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反詐力度,自2023年起銀行用戶便可以鎖定賬戶中的部分資金以防止數字轉移。此外,大多數銀行還配備了緊急“終止開關”,一旦客戶懷疑自己的賬戶被盜用即可立即凍結。
新加坡的《防止詐騙法》無疑是一場賭博:在保護民眾財產的同時也引發了對自由與隱私的新一輪挑戰。未來如何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將是考驗政府智慧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