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米價飆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日本企業近期大幅增加大米進口量,5月份的進口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總量的3.5倍,引發了一場前所未見的大米危機。
這場風波不僅令市場動蕩不安,也對執政黨在即將到來的參院選舉中的支持率構成了嚴峻挑戰。
根據日本財政部周五發布的最新貿易統計數據,在短短兩個月內,私企大米進口量急劇攀升:4月份為6838噸,而在5月更首次突破1萬噸大關,達到驚人的1萬零605噸。這一數字相當于去年全年進口總量的三倍以上!
美國作為日本最大的大米供應國,占據日本進口米市場的七成份額。緊隨其后的是臺灣、泰國和越南等國家和地區。
為了保護本國農業不受沖擊,日本每年僅允許77萬噸進口大米享受免稅待遇,超出部分每公斤需繳納高達341日元(約3新元)的關稅。即便如此,外國米的價格仍然比國產大米便宜得多:目前,日本超市出售的國產大米平均價格為5公斤3920日元,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產的“Calrose”大米即便加上關稅,售價也能保持在3000日元以下。
新任農林水產部長小泉進次郎自上任以來,采取了自由合同的方式發放庫存大米以控制價格。然而,這一措施并未顯著緩解米價上漲的壓力。為了壓低成本,日本餐飲業也紛紛轉向進口米:牛肉蓋飯連鎖店松屋自4月起全面改用外國大米,其競爭對手吉野家雖一度堅持使用自家種植的大米,但最終也不得不將國產米與進口米混用。
為應對即將到來的參院選舉,政府提前實施了免稅米招標作業,比往年提早三個月。然而,小泉部長抑制米價并放寬進口限制的做法卻遭到了日本農業團體的強烈反對。他們以“令和農民起義”為名,在東京街頭組織抗議活動,數百名憤怒的農民駕駛著拖拉機游行示威。
山形縣的一位資深稻農菅野芳秀(75歲)在抗議活動中向媒體表示:“日本農業正處于十字路口,越來越多的土地荒廢,耕地資源有限。此外,肥料、農藥、燃料和種子的價格也在不斷上漲。”這些來自農民的聲音反映了日本農業正面臨嚴峻挑戰,本國糧食生產可能陷入絕境。
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大米危機,政府與農戶之間的緊張關系日益加劇,未來的形勢愈發撲朔迷離。